研究生: 周艳勤 指导:钟晓波
髓室底穿孔是牙髓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是牙髓治疗或龋坏等原因造成的髓腔和牙周组织的联通,其中医源性穿孔占有相当大比例[1],如不及时修补 ,常导致穿孔区牙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继而发生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患牙往往预后不佳,最终造成患牙被拔除,影响了咬合的稳定性及咀嚼和牙列的完整性。我们诊治1例右上第一磨牙,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55岁,右上后牙数年前在外院镶牙,1周前出现疼痛在外院做过处理,经过不详。检查:16烤瓷全冠修复,牙合面开放,髓腔内存棉球,去棉球后髓底可见软组织突入,轻触出血,叩(+),无松动,牙髓活力(-),牙周情况良好。X线片16牙根尖形态影像不清,根尖周暗影明显,根分叉情况不明(烤瓷冠遮挡)。牙槽骨水平吸收1-2mm(图1)。诊断:16慢性根尖周炎,髓室底穿孔;治疗计划:建议患者拔出患牙,患者强烈要求保留。遂计划去除烤瓷冠后试根管治疗+髓底修复。处理:显微镜下见3根管,髓底髓底穿孔累及整个髓室底的2/3(图2)。常规根管预备,示踪到位,(图3),根充。术后片见根充恰填,致密(图4),ZOE暂封。观察3周后患者复诊,患牙无疼痛,无咀嚼不适。去除暂封物,3 %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交替冲洗髓底,肾上腺素小棉球压迫止血后,即刻用MTA进行修补。在髓腔内暂封一生理盐水湿棉球,次日复诊以磷酸锌水门汀垫底,永久充填。
半年复查。患者无自发痛及咬合痛,牙龈无红肿,无牙周袋,X片与术前比较,穿孔处稀疏区消失,穿孔处有新的硬组织形成的致密影像,根尖暗影缩小(图5)。
图1治疗前 图2清理髓腔后 图3示踪片
图4根充后 图5半年后复查
讨 论
1.髓室底穿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主要为医源性穿孔和龋源性穿孔。龋源性穿孔多由于龋齿未及时治疗造成,医源性穿孔常因对牙齿解剖不熟、操作不当引起。常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变化,髓腔变小,开髓时落空感不明显。稍不注意极易造成髓室底穿孔。而另一重要原因是再治疗牙,一方面髓腔失去原有结构,另一方面则是做冠后对髓底的观察困难。本病例髓底余留硬组织颜色、质地正常,属于医源性髓室底穿孔。因此,对做过冠修复牙的再治疗,一定要建议现去冠。
2.髓室底穿孔的修复
临床上可选择的修复材料有银汞合金、复合树脂、氢氧化钙制剂、GIC、三氧化物凝集体(MTA)等,它们各有优缺点。银汞合金存在腐蚀性,其成分锡、铜、银及汞释放,可在邻近组织内聚积,引起局部组织炎性反应[2]。且有体外研究报道银汞合金有中度细胞毒性,对HPDLF的增殖有抑制作用[2]。
复合树脂基质单体向聚合物的转化率无法达到100 %,残留单体和聚合产热会对充填体周围的组织产生一定刺激,影响组织愈合。氢氧化钙制剂Dycal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促进软化牙本质再矿化,但其抗压强度,封闭性差。GIC有一定抗压强度、封闭作用 ,但易产生微漏,致穿孔处周围产生炎症,失败率较高[3]。
MTA由细腻的亲水颗粒组成,主要成分是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铝酸四钙。MTA的主要离子成分为钙离子和磷离子,与牙齿硬组织的离子成分相同,具有引导牙槽骨及牙骨质再生的作用;。MTA具有强碱性有一定的抑菌性,与组织接触后不激发组织的炎性反应,对细胞损伤小,几乎没有毒性[4]。MTA的固化不受潮湿和血液存在的影响,固化后的抗压强度仅低于银汞合金[5],被认为是目前最理想的底穿修复材料。该患者选用MTA作为修补材料,尽管髓底破坏面积较大,但其预后效果显著。
3.髓室底穿孔的预后
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是牙周组织损伤的程度、穿孔范围的大小、损伤至修复的时间间隔、穿孔处是否消毒良好、修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修复后的封闭效果等有关。穿孔范围越小,时间越短.造成牙周组织损伤的范围也相对较小,容易被严密封闭。 此类穿孔预后多较好,消毒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若感染源无法有效去除,穿孔修复成功率将受影响。
本例穿孔范围虽然较大,但损伤至修复的时间间隔较短(1周),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所选用的材料MT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封闭效果好,所以预后效果佳。
MTA是一种良好的髓室底穿孔修复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1 ] 杨成. 髓室底穿通和根管旁穿的治疗进展[J ].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 1999,9 (1) : 82.
[ 2 ] Zmener O, Cabrini RL.Adhesion of human blood monocy and lymphocytes to different endodontic cements . A methodolocal in vitro study[J ] . Endod ,1986,12 (4) :150-155.
[ 3 ]王冬,冯颖. MTA与VITPX- GIC 治疗髓室底穿孔的临床研究[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3):3333.
[ 4 ] Linn CP, Chen YL, Lee YL, et al. J Biomed Mater Res,2004,71B (2 ) 429-440.
[ 5 ] Tornaine M, Hong C U,M conald F, et al, J Endod, 1995,21 (7):34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