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冉家坝院区外观效果图
门诊大厅
五层儿童诊室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口腔医疗、保健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院门诊量近几年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上升。另一方面,重庆市口腔医疗人才严重短缺,口腔医生数量与人口数量之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有口腔医疗人才的整体水平也亟待提高。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严重短缺的社区口腔医疗人才也必将极大地制约相关医改措施的落实。
为解决重庆市及北部新区口腔专业机构和人才匮乏的问题,促进主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布局调整,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重庆市卫生局和重庆医科大学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我院于2008年12月开工建设冉家坝院区的项目进展非常顺利,并将力争10月开诊。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一、建筑规模:
总建筑面积46775m2,其中:医疗业务用房16876.92m2、教学科研用房29898.08m2;建筑层数为门诊综合大楼地面9层、住院及科教综合大楼地面21层,地下车库2层;建筑结构为全框架结构。
二、医疗规模:
设置牙椅235台,其中:81台为医疗牙椅、154台为教学牙椅;设置住院病床50张。
三、建筑功能布局
1.整体务实的原则:
冉家坝院区建筑力求突出医院布局的整体性、科学性、前瞻性。一所医院整体就医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体布局关系的优劣。这一方面是指能否处理好建筑与整个医院其他建筑以及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指能否有效的组织医院建筑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功能布局。冉家坝院区建筑在用地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将医院最核心的分功能——门诊、急诊、住院综合楼有机组合。同时引入标准化模块设计,采用最为经济的8.0mx8.0m及6.0x8.0m的规整柱网科学灵活地应对将来可能的门诊、医技科室的划分,同时有效地协调了地下层车库停车的柱网尺寸,达到平面利用的最佳经济性,并为将来医院的发展留有了充分的可能性。
2.引入园林式人性化的环境理念
冉家坝院区将建筑体量最大限度的融入基地环境中,通过精心布置的庭院景观,让病人能接近自然,让医护人员身心舒畅,体现最高的人文关怀。
3.创造健康和实用的建筑空间
在进行建筑的空间组织时不盲目追求空间的高大雄伟,而是适度地将医院建筑内部各职能部门合理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充分利用资源,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最大的便利。在门诊科室的设计中保证了90%以上的诊室能够自然采光和通风,一方面降低了医院今后的实际实用运行成本同时也有效的适应了后非典时期的医疗要求。
4.建立高效的医院构成模式的原则
(1)相对独立的集中等候空间
与大型综合性医院不同,口腔医院面对的病患数量相对不同,所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在候诊区设计上有针对性的设置候诊区域,结合候诊区的主要交通通廊设置,并留出足够的交通空间保证人流的通畅。
(2)尺度舒适的入口门厅空间
在一层设置的入口大厅面积约为400平方米,大厅三层通高,围绕大厅组织挂号、收费、取药等功能。大厅采光充足,给病患及家属提供了良好的等候环境。
四、建设情况
冉家坝院区于2009年9月28日门诊综合大楼主体结构封顶,2009年12月19日住院综合大楼屋面主体结构钢筋验收于完成,2009年12月22日住院综合大楼主体结构封顶。
从2009年12月22日起已开始进行室内墙体的砌筑以及水电、空调、消防、弱电安装、配电土建工程施工。
截至2010年8月底,室内墙体的砌筑已完成、外墙保温装饰复合板安装基本完成,门窗制作安装基本完成、给排水、消防管道系统基本完成、空调管道基本完成、综合布线基本完成、室内电器布线基本完成。预计将于2010年10月投入使用。
本项目建成后,能够缓解重庆市口腔医疗机构不足的局面,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能够提高我市口腔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保健的整体水平,培养更多口腔医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能够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口腔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后勤服务中心 李远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