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精神沃土,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进入新时代,社会思潮多元多样,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趋激烈,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校园文化建设更显重要。面对新形势,内蒙古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以落实“五育并举”为目标,整合校园文化育人资源,引入品牌化思路,依托项目活动,打造了浸润青年学生成长底色的五大校园文化品牌。
一、主要做法
突出一个建设理念。学院以“品牌传播的本质是价值传播”为理念,凝练校园文化品牌内涵,以“五育并举”系列活动为载体,用品牌意蕴的时代精神和育人元素提升校园文化的引领力、组织力和凝聚力,在充分发挥品牌效应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传承。
坚持两个建设导向。学院以突出政治性和育人性为导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牢抓住大学生“拔节孕穗期”发展特点和规律,围绕弘扬时代精神、提升创新意识和促进健康成长,积极推进分类、分层、分级的校园文化供给。
建强三级组织体系。建强党委、师生党支部、团总支三级组织体系。一是在学院层面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审议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等,做好顶层设计和统揽协调。二是充分重视师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党建带团建机制优势,实施学生党支部与班级团支部“一拉一带”机制,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三是创新共青团工作模式,组织实施“信仰课堂”思政领航行动,深化党的科学理论的青年化阐发,提升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
凝聚四个育人合力。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优秀学生和知名校友的育人合力,统筹校内外育人资源,构建校园文化育人共同体。打造特色学术讲堂,选优配强社团指导老师,开展就业帮扶、学业互助,将朋辈引领融入学生快乐成长成才过程。实施“三导三教”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面向用人单位及优秀校友聘请就业导师、职业导师、学业导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全面参与育人过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发展。
铸造五大文化品牌。围绕“五育并举”目标,打造“崇德•土木”、“乐智•土木”、“强体•土木”、“雅美•土木”、“尚劳•土木”五大校园文化品牌,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融于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志愿服务作为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主题实践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业实习实践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释放能量、放飞梦想。
二、主要成效
辐射示范作用彰显,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培育学院特色文化,打造出五大校园文化品牌,实现了以品牌效应促进文化传播和价值传递,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育人保障体系机制,师生参与度广泛,认可度高,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价值引领作用明显,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品牌化建设实现了价值传承,学生学习互助氛围浓厚,专业考试通过率稳步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明显提高,递交入党申请书学生占比超过95%,平均每年有1500余人次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争先争优气氛热烈,学院学生被评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宝钢优秀学生奖”、入选“全国本专科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等。
战斗堡垒作用凸显,社会服务深入开展。学院党委、师生党支部、团总支三级组织体系建设得到强化,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为依托,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参与面更加广泛,暑期社会实践直属队连续四年获得内蒙古科技大学“优秀实践团队”,“北疆新农人”公益助农团队事迹被央视频、光明校园传媒等媒体报道。学生考研报考率稳定在50%以上,就业率一直保持90%以上,毕业生在各省市地方机关事业单位、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企业奉献青春力量,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经验启示
必须健全机制实现全员参与。学院党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工作成效评价机制,细化建设方案中相关部门和各个组织的育人职责,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成效作为年底考核指标。通过健全机制,实现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学院育人主体、多维发力的立体工作体系。
必须明晰路径实现全过程融通。为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化建设,学院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聚焦提高品德修养、增长科学知识、培养奋斗精神、涵养高尚情操、弘扬劳动精神五个方面,研究部署各类、各层、各级建设项目,明确实施路径和工作载体,形成各部门各组织育人工作内在耦合,避免形成“孤岛效应”,实现各项工作全过程融通。
必须整合资源实现全方位聚力。主动对接企业、社区、其他院校,整合校内外实践教育资源,同时深度挖掘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科技资源中蕴含的各类教育元素,发挥各类资源的价值传播作用和文化传承使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