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双创 > 正文

【经验分享】中共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教工党支部委员会:深入推进“一融双高” 助力事业跨越式发展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2/12/26 【字体: 】 浏览:

加入收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教工党支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推进“一融双高”建设,对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的建设目标,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硬、育人情怀深、专业能力强、服务社会优”的教师党员队伍,深入开展高质量政治理论学习、扎实践行立德树人、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以高水平的理论学习夯实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础

党支部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进教师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解决思想问题为基础,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党员队伍。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师生共同凝心聚力,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助力学院事业发展上来,实现教育监督党员有力、宣传凝聚师生有力。

一是学习“多元化”。党支部建立了“理论学习系列讲”体系,与“三会一课”有机结合,邀请校内外专家、机关部处教师等就中央和学校决策部署、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学科发展布局、国际化等学院发展关键领域开展专题报告,提高教师政治站位、坚定发展目标、践行学做结合。

二是党员“唱主角”。支部党员带头参加“党史国史100讲”,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典型事例为主干,回顾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让党员由“观众”变“主角”,激发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课堂“随身带”。党支部注重搭建有效学习教育载体,依托学院党委“DUT环境微理论”公众号,打造《理论学习微课堂》《党史每日一读》《生态文明建设每日金句》等“指尖课堂”,创新开展“午间放映室”“师生同看《屈伯川》,共议建校爱国初心”等活动,帮助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学理论,唱好“主旋律”,引领思想提升。

(二)以高站位的育人理念凝聚立德树人的坚强合力

党支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党建服务育人新格局,围绕“培育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者”这一育人理念,引导教师党员以“立德树人、做四有好老师”为工作标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书育人责任感使命感更足,实现管理党员有力、组织服务师生有力。

一是党建育人全方位。党支部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以德施教、以服务育人。鼓励支部委员进班级、党员担任班主任,形成“党员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育人合力;分类指导,面向学业困难生深入开展“帮、带”助学实践,组建“学业导师-研究生-本科困难生”三位一体互助小组,定期交流学习,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学生骨干等因才施策,建立常态化服务育人机制。

二是党建育人有新意。支部开创性成立了“教师党员答疑团”,就思想意识、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仪器使用、求职就业、心理健康等开展讲座沙龙数十期。疫情期间又开发了“DUT教师答疑团”小程序、“云守候”暖心热线,让育人答疑解惑冲破时空局限。

三是党建育人促和谐。党支部坚持抓师德师风、促导学和谐,在疫情防控、返校复学、毕业季等时间节点作倡议提醒,指导教师构建以价值认同为基础,学术交往、情感共鸣、交流提升为途径的新型导学关系。

(三)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作为环境学科专任教师党支部,结合本学科旨在解决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控制等实际问题的特点,始终坚持强调教师党员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多年来,党支部坚持“四个面向”,深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通过提高教师党员队伍专业能力水平、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以真情奉献社会。

一是党建引领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党支部秉承“团队领跑、青年人才竞相发力”的发展策略,积极打造人才交流平台、提供服务保障,为青年教师推荐配备“成长发展导师”,在学术创新、教书育人、思想引领、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给予指导,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为学院建设汇聚人才力量。

二是党员走进社会。“这样的支部活动请给我来一打!”是教师党员在参加完主题党日后在朋友圈里发出的心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发展,支部精心策划了党员走进大连地铁5号线盾构施工现场、鞍山钢铁集团、大连地铁指挥中心、城市规划展示中心等主题党日,增强教师党员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和绿色发展理念。党支部聚焦国之重器的特色主题党日做法,被《人民日报》头版《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综述》一文作为案例刊载。

三是党员奉献社会。党支部积极开展与大连市环保局、丹东市科技局、阜新市环保局、广西生态环境厅、新疆伊犁农业集团、大连英特尔、东泰产业废弃物处理公司交流座谈,提升党员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成效

建设了一支高质量人才队伍。党支部通过加强思想引领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在传帮带作用下,近三年,学院新增国家级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其中1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入选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计划,30余人次获评省、市、校各级人才项目。1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人获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在关键时间节点开展教学成果奖经验交流会,支部教师连续两年获评校研究生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团队获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产出了一批高质量人才培育成果。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和人才培养互融互通,聚焦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刘猛教授指导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基因快速检测技术,为大幅缩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间和实现家用试纸快速检测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项目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郑洪波副教授指导的乡村饮用水水质调研与健康风险评价项目获同届“挑战杯”全国三等奖。党支部培育了一批优秀导学团队,带着“做学生学业上的‘伙伴’和生活的‘服务员’”这一育人理念,支部党员张耀斌教授带领团队破解了有机废物低碳资源化处理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厌氧消化领域入选ESI高被引7篇,国际排名第二;团队培养了十余位获得国家奖学金、中日奥加诺奖学金、唐孝炎环境科学奖学金、王宝贞环境科学奖学金等高竞争性奖学金的优秀人才。真正实现以科研精神传承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铸魂育人。

提供了一揽子高质量社会服务。党支部鼓励党员“经风雨、见世面、成大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科研优势,以专业本领服务和奉献社会。面对多轮疫情考验,刘猛教授课题组率先开发了新型核酸适配体体外筛选方法,在功能核酸筛选和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张耀斌教授赴广西挂职一年,完成了污染防治、产学研合作、扶贫等任务,回校后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刘素玲副教授外派任白俄罗斯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已是第三个年头,其连续两年获白大表彰;徐晓晨副教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始终坚守在大连市污水处理一线,为市民守护一方碧水。

三、经验启示

一是要把“学理论”和“聚人心”结合起来。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工作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坚持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示范引领和经验分享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教师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

二是要把“聚人心”和“做学问”结合起来。作为高校专任教师党支部,活化组织生活形式,将日常的基层党建工作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以党支部为纽带,构建起师生畅通交流、学习研讨、相互理解的平台,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要把“做学问”和“促服务”结合起来。发挥学科优势,党支部探索活动牵动引领机制,依托主题党日等形式,带领党员走出校园,以“四个服务”历史使命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助力东北振兴。

医院介绍|新闻动态|医院文化|联系我们|返回主站

版权所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松石北路426号 联系电话::023-88860111